□晨報記者 祝玲
  北到新閘路,南至巨鹿路,長約一公里的陝西北路“中國曆史文化名街”上有21處歷史文化遺跡。如:西摩路會堂、懷恩堂、榮宗敬舊居等。日前,有政協委員在走訪過程中發現,要想探訪這些歷史遺跡並非易事,一些鐵門緊鎖、門庭冷清,探訪者還會被拒之門外。這條與“多倫路”、“武康路”齊名的“中國曆史文化名街”,只能遠看不能近觀,頗為遺憾。
  “21處遺跡分屬於不同機構、單位或是居民區,要全部開放有一定難度。”上海市靜安區文史館館長楊繼光告訴記者,目前正與崇德女中(現七一中學)、何東公館等接洽,預計在今年年底這兩處率先實現部分對外開放。區政府、文史館也一直在積極推進這條中國曆史文化名街整體氛圍營造,並通過引入弄堂游、每周發放明信片、設立展示館等,拉近市民與“名街”之間的距離。
  21處遺跡市民只能遠觀
  陝西北路舊名西摩路,建成於1914年。這條路見證了中國近代史的風雲變幻,也留下了豐富的異域文化印記。北到新閘路,南至巨鹿路,這段長約一公里的陝西北路,彙集了宋家老宅、馬勒別墅、榮宗敬故居、懷恩堂等21處文物保護單位和優秀歷史建築、名人名居。已故上海女作家程乃珊曾說過:“陝西北路很美的……那次在意大利,住在比薩斜塔附近,從住處走出來,就是西摩路的感覺。”
  去年6月,這段陝西北路被國家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准為“中國曆史文化名街”。“1年過去了,其實沒有太多變化,許多歷史文化遺跡依然被馬路上林立的廣告、閃爍的霓虹所淹沒。應該要挖掘出它的歷史文化價值,使其真正閃爍光芒。”有上海政協委員在今年的提案中提出,如今要想探訪這21處遺跡絕非易事,比如宋家老宅,別墅周圍已用一圈黑色竹籬笆加高到了6米,顯得神秘莫測,行人走過不知其里,門口沒有任何有關宋家老宅的標識。
 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、近代中國人物與檔案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吳景平說,不應該讓它長期關閉,成為某一部門的“私產”,把廣大市民和游人拒之門外,應該讓它像巴金故居、魯迅故居一樣對外開放,讓它公益化、公眾化,讓市民能走進這一“歷史老屋”,發揮其應有的作用。
  誰用誰負責,不硬性開放
  “陝西北路作為永不拓寬馬路,也使得這些建築能夠更加完好保存下來。”上海市靜安區文史館副館長錢瑋表示,21處遺跡現在分別是學校、社會機構、國家機關團體甚至是居民樓。比如西摩會堂,是上海市教委教研中心,宋家老宅是中國福利會在接管,何東公館的“主人”是上海辭書出版社等。
  “按照目前的文物保護法,誰使用誰負責。不能硬性要求其開放。”錢瑋說,其實各單位在有條件開放給公眾參觀方面也動足了腦筋。比如,辭書出版社在編輯辭海過程中,會留下許多珍貴的手稿,如果能夠將辭海編撰過程用陳列室展示出來,既讓市民參觀了建築又瞭解到建築內部的文化。另外,崇德女中也在做開放前的準備工作。這兩處遺跡,預計在今年年底就能在特定時間對市民開放。其他有開放條件的遺跡,相信在今後會逐步實現。
  “開放應該是趨勢。”上海市文物局文物保護管理處處長李孔三告訴記者,今年文化遺產日,銅仁路333號的吳同文住宅(綠房子),在大修後首次對公眾開放,上千市民慕名而來,表明公眾對歷史文化遺產有參觀需求。有利好的消息是,今年6月19日,上海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13次會議通過《上海市文物保護條例》,條例37條中規定,國有文物保護單位、文物保護點具備開放條件的,在保證文物安全的前提下,應當對公眾開放。在每年的中國文化遺產日、上海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命名日,應當免費向公眾開放。
  歷史文化名街將整體改造
  其實,早在幾年前,陝西北路還是上海著名的“增高鞋”一條街。在申報中國曆史文化名街以及正式批准後,靜安區政府對這條街的商業業態進行了整體調整,沿街商鋪進行了統一規劃,比如吸引“龍鳳旗袍”、紅酒坊、畫廊等能提升文化氛圍的商鋪入住,儘量使這條馬路逐漸恢復老上海風情,營造整體氛圍,而不是僅有21處建築遺跡。
  “為了拉近歷史文化名街與市民之間的距離,從7月起,每個月8號、28號的9時到11時,陝西北路493號自在里和457號上海辭書出版社門前都將舉行弄堂游戲市民體驗活動,有滾鐵圈、扯響鈴、抽賤骨頭、頂橄欖核子等。”錢瑋說,市民不光可以看建築,還能感受歷史建築中的市井文化。
  錢瑋說,陝西北路600號還開設了名人名街展示咨詢中心,滾動播放短片《陝西北路名人名街》,用影像語言介紹21處重要文化景觀點;常設“名人名街人文歷史展”,交叉運用多媒體演繹、圖片介紹、剪紙與模型藝術結合的人物場景模擬手段予以展示。  (原標題:陝西北路21處遺跡 自賞容易共賞有點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cidugxaxdb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